说明:收录全网最新的团体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点击 加入 标准互相分享 微信群
ICS 65.020.99 A 016 T/ZLX 团 体 标 准 T/ZLX 003—2021 绿色食品 建德苞茶生产技术规程 Green food t 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Jiande Bao tea 2021 - 05 - 01发布 2021 - 06- 01实施 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协会 发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LX 003 —202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给出的规 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德市茶叶产业协会、建 德苞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杭州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建德市天羽 茶业有限公司、浙江省建德市第一名 茶厂、杭州千里岗农产品有限公司、建德市峰鼎茶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郝国双、余红伟、程思明、张丹、吴耀、吴燕君、黄艳萍、汪峰、谢伟、黄永 平、章秀梅、欧阳立明、方少阳、叶银祥、梅相贞。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LX 003 —2021 1 绿色食品 建德苞茶 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绿色食品建德苞茶的产地环境、开垦与种植、肥培管理、树冠管理、有害生物防治、 采摘储运、茶叶加工和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绿色食品建德苞茶的生产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14881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NY/T 288 绿色食品 茶叶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建德苞茶 以建德市行政区域内适制的中小叶种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摊青、杀青、摊凉、揉捻、理条、 摊凉回潮、整形、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具有“花苞形、清甜香 ”典型品质特征的绿茶产品。 3.2 母本园 从原种园引进的用于提供扦插繁殖所需穗条的无性系茶园。 4 产地环境 新发展茶园应选择坡度 25°以下,生态环境优越, 有效土层深80cm以上,50cm之内无硬结层或粘 盘层,pH值在4.5~6.5之间,有机质含量大于 1.5%,地下水位在 100cm以下,红壤、黄壤、棕黄壤等 壤质土为主。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 NY/T 391 规定的要求。 5 开垦与种植 5.1 茶园开垦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建立完善的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LX 003 —2021 2 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 。 平地和坡度 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 15°~25°的园地要建立等高梯级茶行。 生荒坡地开垦分初垦和复垦两次进行。初垦应在夏季或冬季, 深度≥50cm,清除树根、草根、石块 等杂物。复垦应在 种植前一个月,按茶行开种植沟,沟深 ≥30cm,宽60cm,沟内施足底肥,每 667m2施 饼肥250kg~500kg或有机肥 1000kg~2000kg、磷肥100kg~200kg,施入后覆土至地面平。 5.2 品种与苗木 品种主要包括乌牛早、龙井 43、鸠坑群体种、中白 1号、白叶 1号、中黄 1号等适制建德苞茶的 品种。 苗木插穗应来自于相关品种母本园,质量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1 建德苞茶苗木质量要求 级别 苗高/cm 茎粗/mm 根长 /cm 着叶数/片 一级分枝 数目 苗木纯度 /% 检疫性病虫害 Ⅰ >30 >3.0 >12 >8 1~2 100 不得检出 Ⅱ 30~20 3.0~ 1.8 12~4 8~6 1~0 100 不得检出 Ⅲ <20 <1.8 <4 <6 0 99 不得检出 5.3 种植 5.3.1 定植时间 春季定植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秋季定植在 10月至11月。 5.3.2 定植密度 采用单行条 植或双行条植方式种植。单行条植行距 1.3m、丛(株)距 30cm,每穴(丛)茶苗 1株~ 2株,每667m2用苗3000~3500株;双行条植行距 1.5m、小行距 40cm,丛(株)距 30cm,每穴(丛) 茶苗1株~2株,每667m2用苗4000~5000株。 5.3.3 定植方法 定植沟与底肥沟位置一致,现开现栽,沟深 15cm~20cm。 栽植时,茶苗入土至少 10cm;茶苗根系自然舒展后,逐层填土、不露须根,压实,浇足水,再覆 土5cm;坡地覆土后稍低于地面,平地则稍高于地面。 定植后及时铺草或覆盖地膜,防旱保苗、防 止杂草生长。地膜采用黑色,茶行间留 20cm~30cm空 隙,9月份施基肥前掀除地膜清理出茶园。 6 肥培管理 减施化肥,重施有机肥,早施催芽肥,氮磷钾比为( 3~4)∶1∶1。畜栏肥等有机肥施用前应经无 害化处理。应符合 NY/T 394 的规定。 6.1 基肥 结合深翻开沟深施,沟深 20cm~30cm,每667m2施饼肥150kg~300kg或畜栏肥 400kg~500kg,配 施全年速氮总量 20%的氮肥,施后覆土。 6.2 追肥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LX 003 —2021 3 2月中旬沟施, 每 667m2施纯氮10kg~15kg;4月中旬或 5月下旬沟施, 每 667m2施纯氮10kg~15kg。 7 树冠管理 7.1 幼龄茶园 新种植茶园,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定型修剪;第二次在定植一周年后的春季发芽前进行; 第三次在第二次修剪一年后进行, 如果茶苗生长旺盛, 可以提前进行。 修剪高度分别为离地 15cm~20cm、 30cm~40cm、40cm~50cm。 7.2 立体采摘茶园 7.2.1 重修剪 成龄茶园,每年春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重修剪,离地高度 40cm~50cm。 7.2.2 控梢剪 生长旺盛或定剪较早的重修剪采摘茶园宜在每年 7月中下旬或 8月初进行一次修剪, 修剪高度是在上 次剪口基础上提高 20cm~25cm;对于生长势较弱或重剪较迟的茶园则不修剪。 7.2.3 秋稍打顶采 9月下旬至 10月份,茶树地上部分生长停止后,摘除顶部嫩稍。 7.3 平面采摘茶园 7.3.1 轻修剪 采摘夏秋茶的成龄茶园,剪去树冠面 3cm~5cm的枝叶。 7.3.2 深修剪 当茶树蓬面形成“鸡爪枝”层时,春茶后及时剪去冠面 15cm~20cm的枝叶。 8 有害生物防治 8.1 防治原则和策略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 于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 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 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控制在 GB2763和NY/T288规定的限量标准内。 8.2 农艺调控 注重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同时结合茶树病、虫、杂草的发生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应用采摘、 修剪、施肥、耕作等措施控制病虫草害。 8.3 理化诱控 采用人工捕杀;利用杀虫灯诱杀茶尺蠖、黑毒蛾、茶毛虫等鳞翅目成虫;利用色板、信息素诱捕器 诱杀黑刺粉虱成虫和小贯小绿叶蝉。 8.4 生物防控 保护和利用天敌,发挥生物防治作用。优先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 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 药。所使用的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应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许可。 8.5 科学用药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LX 003 —2021 4 提倡使用低容量细喷雾。对有群集特性的害虫,宜采用点治或挑治,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 品种,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按照安全间隔期合理用药,控制环境污染。农药使用应符合 NY/T 393 的要 求。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参见附录 A。 8.6 废弃物的处理 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应及时清出茶园,合理集中处理。 9 生产模式图 建德苞茶生产模式图参见附录 B。 10 采摘储运 10.1 鲜叶原料 芽叶完整,色泽鲜绿,新鲜 匀净,不带茶蒂,不含鳞片、鱼叶、病叶和虫咬叶,无劣变或异味,无 夹杂物。用于同批次加工的鲜叶等级应基本一致。 10.2 鲜叶分级 鲜叶原料分特级、一级、二级。具体要求见表 2。 表2 鲜叶原料分级要求 级别 要求 特级 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长度为 2cm~2.5cm。 一级 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为 2.5cm~3c。 二级 一芽二、三叶,叶长于芽,芽叶长度为 3cm~3.5cm。 10.3 鲜叶盛装、运输、贮存 鲜

pdf文档 T-ZLX 003—2021 绿色食品 建德苞茶生产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ZLX 003—2021 绿色食品 建德苞茶生产技术规程 第 1 页 T-ZLX 003—2021 绿色食品 建德苞茶生产技术规程 第 2 页 T-ZLX 003—2021 绿色食品 建德苞茶生产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2-14 22:18:5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